

壮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医药经验。东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曾总结和记载了壮族民间流传的各种角法(拔罐疗法、火罐疗法称为角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族民间流传的角法之一,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的功用,因而在气候湿热的壮民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气候湿热壮族地区颇受欢迎,它有别于其他的火罐类疗法,可以对症治疗因气候产生的湿热。在从前,壮族祖先用竹罐疗法,庇佑着生活在八桂大地上的人们。
本期,让我们走进广西南宁,探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探索小小竹罐与壮医药碰撞后,在治疗疾病中的大作用。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类别:传统医药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六批
地域:广西 南宁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特色治疗手法之一,该疗法是把特制的竹罐置于煮沸的壮药水中加热,再趁热将竹罐覆于患者治疗部位上,利用其负压吸附力、药物、温热共同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2016年,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入选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民间早有“百病皆可罐之”的说法,与气罐、火罐不同,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其精髓在于壮药与竹罐的融合。该疗法遵循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脏腑气血骨肉”“毒虚致病”“调气解毒补虚”等学说核心理论。
壮医药与竹罐。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属于角法之一。壮族先民大多聚居在山区,山上竹子多,壮族先民就地取材,并结合壮药,总结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传承人李凤珍是地道的壮乡人,她告诉记者,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历史悠久,在当地被广泛使用。小的时候在村里,时常看到村民劳作后,使用角法缓解劳累。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传承人、广西名中医、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李凤珍。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主适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科的众多疾病,对风湿病关节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痧病、头痛、跌打损伤等效果尤为显著。此外,还可以用于日常保健。
李凤珍在使用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患者时,通常准备:竹罐、壮药、炉具或锅具等物品。所用的竹罐是由金竹制作而成。金竹纤维致密,韧度高,去掉青皮后竹罐吸收药液均匀,而且经久耐用。此外,金竹的直径不大,竹罐轻巧,尤其适宜较小部位的治疗。
图为金竹。
配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对症下药,如风湿病,常用壮药有红杜仲、当归藤、海风藤、宽筋藤、伸筋草、肿节风、两面针。
治疗风湿病常用的七种壮药。
煮药:将药物装入布袋,加水浸药至少30分钟,然后加热煮沸20至30分钟,熬成药液。
将壮药放入布袋,在煮药时可以避免药物粘贴在煮具上。
药袋浸水热煮。
煮罐:将竹罐投入煮好的药液中,煮沸5分钟备用。竹罐的数量,根据治疗部位的拔罐罐数而定。
煮罐。
拔罐:治疗时让患者使用卧位或者坐位,并根据拔罐的部位选定大小合适的竹罐。用镊子将竹罐捞出,甩尽竹罐内水珠,迅速扣压于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耐受程度,留罐约5至10分钟,然后按压罐边使空气进入,从而取下竹罐。
把竹罐扣压于治疗部位。
按压罐边使空气进入取下竹罐。
辨色:拔罐后,观察罐印颜色,如果颜色特别深,瘀血较重的,还需配合壮医刺血疗法或再次拔罐。
通过观察罐印颜色决定疗程。
热敷:用消毒毛巾浸于热药液中,捞出拧干后,热敷拔罐部位约5分钟,巩固拔罐效果。拔罐到此即可结束。
据李凤珍介绍,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一般隔1—2日/次,1个疗程为5—7次。医者会视病情而定,缩短或增加疗程。
拔罐后,患者应饮适量温开水,可加少许食盐,且治疗后当天避免接触冷水,避免长时间处在温度太低的环境中,还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李凤珍和她的团队已经完善和制定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规范化流程,使其具有简、便、验、捷的优势。
李凤珍指导徒弟们辨别拔罐后罐印颜色。
李凤珍介绍道,目前来学习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人有很多,主要来自医院本科室的医生、学校培养的研究生以及医院实习生、规培生、进修生等。李凤珍都十分愿意把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临床中应用,为更多的患者服务,造福百姓。
李凤珍现场给徒弟传授技艺。
目前,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广西区内20多家医院开展应用,在北京、广州、云南等地的医院亦有推广。2019年,柬埔寨洪恩医院还开设了壮医门诊,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颇受当地老百姓认可。李凤珍还曾经到缅甸、老挝等国讲课交流,把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传授给当地医生。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今后发展方向如何?李凤珍表示,下一步,她将会与团队致力于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传承、研究和推广应用,并加大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疗效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