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广西各地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特色为根基,以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等为目标,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绘就出壮美广西新画卷。在一个个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鲜活故事中,我们见证了乡风文明之花绽放在八桂大地上。为此,方志广西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八桂乡风乡情”系列推文,通过广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广西获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广西家规家训传承典型村等案例故事,带你领略壮乡大地上历史文化名村的风采。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资料,截至2022年12月,广西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38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9个、名村29个。桂林市共有5镇5村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分别是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现九屋镇)、桂林市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朗梓村。今天,我们介绍的是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
江头村全景。
在被誉为“百里画廊”的桂林漓江上游,中国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爱莲说》倡导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人处世道理,孕育了一个“百年清官村”——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江头村是年代久远、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村落,现有180余座620多间砖瓦结构民居,其中60%以上属明清时代建筑。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造就了江头村独特的文化面貌,截至目前,江头村已被授予“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之列。
江头古村 莲韵悠长
江头村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元代,江头村村落已经初步形成。但规模较小,宅屋多聚于河畔。据《周氏族谱》记载,江头村周氏始祖周秀旺是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的第十四代后裔,明朝洪武年间定居于此,以耕读传家。由于明代经济繁荣,加之江头村自然环境优越,自周氏家族迁入后,江头村规模逐渐壮大。
江头村地貌。
秉承先祖周敦颐创建的理学精髓,江头村形成独特的爱莲文化。江头村的爱莲文化是以周氏先祖《爱莲说》为精神理念:包含了教化育人、提升人格、崇尚儒学、增知博学、廉政为民等一整套系统的治国持家、行事做人的爱莲文化信仰。
《周氏家训》。
周氏后裔周启运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进一步弘扬了爱莲家风。《周氏家训》全文80句共320字,有“六德、六行、从小诲教”“祛邪传儒、立身厚道、尊老爱幼”“贵谷务本”“衣食俭朴”“增知博学”“仁慈隐恻”“与人为善”“报国务民”“奉莲指教”等内容,用以规范后人,立身处世。
古建遗韵 百年传承
江头村爱莲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持久、成效显著。其中江头村的古建筑中,充分体现了周氏爱莲文化。由于受先祖周敦颐的影响,江头村在清朝时期建立爱莲堂,兴建爱莲读书院。现存的爱莲家祠是弘扬先祖爱莲文化的见证。
爱莲家祠。
爱莲家祠作为村中最高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不仅是江头村周氏家族的宗祠,更是江头村人的精神文化中心。爱莲家祠落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一座以大门楼、兴宗门以及文渊阁为主体组成的三进院落。宗祠的柱、梁、枋均着黑色,象征土地;而四壁、楼面、窗棂着以红色,寓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家祠最为精华的建筑是文渊阁。这是一座抬梁式硬山顶、三阶马头墙,又带有干栏式风格的砖木结构二层建筑。楼下正屋挂着周敦颐的画像,两边是用阳文刻写的《周氏家训》,上面高悬一块家祠主题的匾额。
文渊阁。
文渊阁楼上分为五间,设有三厅八室,阁中“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等对联及“心诚功就,水滴石穿”等字画,潜移默化着一代代周家子弟。作为当年的教学场所,许多周氏子弟都在这里刻苦攻读,而后参加科举考试。
文渊阁。
至清朝末年,该村周姓共出秀才170人,举人25人,进士8人,庶吉士7人,出仕为官者163人,其中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五品以上官员37人。因此江头村历来享有“才子村”和“清官村”的双重美誉。
保护传统 守护乡土
为了保护好、开发好江头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灵川县九屋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广西灵川县江头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灵川县江头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灵川县江头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保护性文件,并积极筹措资金,重点对江头村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
爱莲荷花池。
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江头村成立了古民居保护管理委员会。近年来,村民在古民居保护管理委员会的带领下,积极主动配合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江头村在坚持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实施通过古村保护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反哺古村保护的模式,举办“古村研学游”“民俗乡村游”等活动。
江头村航拍。
而今的江头村巷道整洁、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已成为廉政文化教育、乡村民俗游的典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