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乡鼓楼
2022-10-19 15:19:19
|
来源:南国今报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广西、湖南、贵州交界的侗族聚集地区。步入三江侗乡,均少不了立于侗寨青砖灰瓦之中的座座鼓楼,其气概雄伟,自成一景。对于侗乡人民来说,鼓楼不仅是风景,更如守护神,有着独特的精神价值。

鼓楼。柳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图

三江鼓楼长寿柱。维尼小熊/

从远古走来的鼓楼

在侗乡,要建村立寨必先起鼓楼,老人们总是这样说,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明确文字记载,无从考究。追溯鼓楼的起源,要从干栏式建筑的起源追溯。干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干栏”两字在《魏书》中有记载:(南方)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南方先民的巢居有渊源,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侗乡先人不断改进,逐渐由“干栏巢居”形成如今形式多样的鼓楼、风雨桥等建筑风格,鼓楼则是这种建筑风格更加精致美化的结果。

三江鼓楼。侯颖俐/

而且,鼓楼与风雨桥、寨门凉亭一样,是侗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往往是集合了集体的人力、财力和智慧,构造精巧美观就自然而然了。

由于木结构的原因,容易失火或虫蛀,现存的鼓楼最古老的也多数是在百余年间内多次重建的。近年来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少破纪录的景观鼓楼不断拔地而起,这些新鼓楼逐渐淡化了之前的社会功能,代之以旅游景点功能。

程阳八寨之岩寨鼓楼建于1909年,属于百年老楼。南国今报/

同乐乡岑甲村的一个小鼓楼。南国今报/

议事厅到休闲场所

鼓楼一词含义,应该是侗寨古时放鼓、击鼓之楼,继而俗称鼓楼。据了解,侗族鼓楼里的鼓多以桦树作身,名为“桦鼓”又作“花鼓”,安放于鼓楼高层。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贼寇等,均击鼓以号众。击鼓之人为寨中德高望重的“头人”;“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必有要事,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如今,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鼓楼逐渐成了村寨的休闲娱乐场所,有的鼓楼里也根本没有鼓了。

高盘鼓楼。南国今报/

鼓楼下层一般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则挖有火塘。逢年过节,鼓楼里外是村民娱乐休闲的场地,冬天烤火夏日纳凉。比如林略村花鼓楼,兼有戏台功能,农闲时节,寨民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演侗戏,登台演唱。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有贵宾进寨,鼓楼前面的广场也会摆上百家宴,尽情畅饮。

高盘鼓楼内休息聊天的老人。南国今报/

侗族人民的团结楼

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足有上千户人家。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有几座鼓楼并立,比如在林溪乡的高友村高友屯,规模以上的鼓楼就有5座。鼓楼在侗乡的遍地开花,跟侗族人民的信仰和集体意识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侗族人民团结民主的象征,也是过去社会宗族文化的体现。

即便是现在,很多侗寨都是门不上锁、夜不闭户的。据了解,自古以来,在侗寨很少发生偷鸡摸狗等治安事件。集体的荣誉感和集体自律习惯的形成,源于鼓楼里代代相传的礼仪道德和村规民约。(卿要林)


微信分享 二维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