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太平米饼
2022-06-05 18:20:04
|
来源: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藤县太平米饼是藤县太平镇群众必不可少的年货,是传统的送礼佳品,春节前,家家户户制作米饼。太平米饼皮薄馅多,其馅料分为甜、咸两种口味,米饼皮薄馅多,口感软糯,入口即化,而且耐存放,即使久放也不会干硬。由于米饼美味可口,逐渐名声的远扬,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成为了“广西名优特产”。

太平米饼制作工艺是由太平镇发源、发展起来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太平米饼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时期战争频繁,北方来的军队士兵水土不服,伙房便用太平镇出产的糯米碾成粉,加当地盛产的白糖混合在一起做成烙饼作军粮。当地人的饮食一直是“饭稻羹鱼”,见了烙饼觉得很好,可以储存,于是效仿。后又觉得当地气候湿热,还是改烙为蒸,并把花生和白糖等放入饼中做馅,以便于携带和送礼。这种新式的饼一经亲戚和朋友品尝便马上流传开来,其他人争相效仿的同时又不甘落后地扬其长避其短,再度创新。太平米饼的制作工艺就这样渐渐地成熟起来。

每当临近过年,当地人就开始用最科学的方法做米饼,互相赠送,互相交流做饼方法。制饼的工艺得以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太平镇群众与周边乡镇群众联姻,使送饼的风俗、做饼的技艺逐渐传到相邻的濛江镇、和平镇、古龙镇、东荣镇、平福乡等乡镇,继而传遍全县。据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的《藤县志》记载:“士大夫家设春饼春茶相邀曰贺春”。

太平米饼的制作要经过炒米、簸米、碾粉、润粉、煮糖清、和粉、搓粉、印饼、蒸饼等九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讲究技巧。

2020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藤县太平米饼制作工艺入选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