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瑶族鲊肉腌制技艺
2022-06-05 18:05:53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瑶族鲊肉是瑶族家家必备的菜肴,金秀瑶族地区有“家家有鲊,家家做鲊”之说。客人来到瑶家,能吃上鲊肉被视为尊贵礼遇,故有“瑶不离鲊”之说。

瑶族鲊肉腌制技艺分布广泛, 核心分布区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金秀镇、忠良乡、三角乡、罗香乡、六巷乡、大樟乡、长垌乡等七个乡镇的瑶族聚居区。此外,我国云南、贵州、湖南等瑶族聚居区均有腌制鲊肉的习惯。

过去瑶族用来腌制鲊肉的肉类很多,有猪肉、牛肉、羊肉、兔肉、山猪肉、各种鱼肉、蛙肉等等,现在则以猪肉为主。

瑶族鲊肉腌制方法:把肉洗净滤干切成,食盐搓腌,将炒黑略焦的大米磨成粉,与肉拌匀,装进陶坛压紧填满至坛颈,再放一层炒焦的米粉压平至坛口,用粽粑叶或芭蕉叶封口扎牢,将坛口密封,防止透风。一种方法是将坛口倒放,埋入地下贮藏。另一种方法则只需盖上坛,将水倒入上方,这种方法便于取食,不计划久藏可用此法,腌制数月即可食用。鲊肉可留置8~10年不变质,具有久留不腐,味香偏咸之特点。

2020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金秀瑶族鲊肉腌制技艺入选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