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原始,大地之角——北海地角
2022-11-28 08:53:09
|
来源:北海海城文旅公众号

在北海市区的西面尽头,有一个地方叫“地角”。

地角自古时就已经存在,相传由于地角的地形呈三角形凸出在海面上,北海的先民们就形象地将这里取名为“地角”。

地角是代表北海象征的古镇之一,以前叫“地角公社”,后来叫“地角镇”,现在变成了“海城区地角街道 ”。

闹中取静,别具一格

“与繁华的市区不同 ”,地角淳朴、悠闲、纯粹、祥和

这里似乎与繁华的北海市区不同,地角淳朴、悠闲,时而见人们围坐在房前屋后织着网、晒着干海味,时而见孩子穿梭在巷子里嬉戏玩闹,眼前的景象是那么地纯粹与祥和。


在地角林立的新房子中,偶能遇见几处老民房,这些老房见证了地角一路以来的发展与变更,充满岁月痕迹的老房子,显得格外别具一格。

地角的老民房看起来虽不如新房华丽,但从整洁的外观和干净的门前环境看来,这些老民房拥有主人家对它们多年来用心的爱护。

地角女民兵连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辉煌印迹。

地角人民多以捕鱼为生,这里拥有北海重要的渔业港口之一,自古时以来,地角男人出海捕鱼谋生,女人打理家事。

在北海历史的长河里,有一支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地角巾帼——地角女民兵连。1963年10月,这群生活在北部湾畔的渔家姑娘们,相应国家号召拿起枪杆保家卫国。


那时的地角男人们出海捕鱼未归,家中仅剩老人儿童和妇女,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保卫海岸线的重担就落在了当时年轻的妇女们身上。80名地角渔家姑娘克服重重困难,勤练军事、保卫海防、修建渔港,为家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们被誉为“南海前哨的钢铁红色娘子军”“北部湾畔的铜墙铁壁”,成为了优秀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成就了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辉煌印迹。

地角女民兵连的优良传统经历了57年的代代相传,以及几代人的建设与发展,迄今现有队员400余人。

为了缅怀历史,传承与发扬地角女民兵连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2012年,北海市海城区地角女民兵连史馆建成了。在2018年,女民兵连连史馆迁址地角街道办事处地角社区服务中心。

现在的地角女民兵连史馆共有4个展厅,其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丹心永铸、约法三章、峥嵘岁月、勇立潮头、无限荣光、别样检阅、不忘初心、结束语9个部分。


连史馆将利用图片展示、浮雕、3D光电投影等技术打造全新的宣传屏幕,展示地角女民兵连奋斗历史和发展成就,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到地角女民兵连的历史进程。

非遗文化,咸水歌

“世代传唱的渔民歌谣”,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疫情期间,一段由地角妈演唱的快板咸水歌爆红网络,充满正能量的咸水歌又再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在2006年,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水”即“海水”,咸水歌是渔民们的歌,也可以称为渔歌。随着渔民的迁徙,咸水歌在北海的文化土壤里落地生根,形成了地角世代相传的渔家民歌。


传统美食,地角味道

“地角妈叫你来吃饭”,传统地道的地角家宴美食。

许多人对于地角的印象,除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特别地道的地角疍家传统美食。

在往年的地角美食节中,地角妈用自己多年来的传统烹饪手艺,为市民及游客们奉上一道道最具“地角味道”的特色美食。

每逢大小节日,家家户户一定会制作这道大人小孩都爱吃的地角炸肉丸。

在新鲜的肥瘦猪肉糜里加入马蹄、芹菜、蛋液、山黄皮等等食材,手工团出一个个肉丸,入锅炸至金黄。


地角人民在建房封顶之时,一定会制作一道名为“牛链蒡”的传统糍粑,寓意新居牢固,封顶大吉。

据地角妈介绍,牛链蒡是地角特有的传统美食,就算在北海市区也是很难见到的。


如果你参加过地角传统家宴,这道糯米灌大肠一定是除了生猛海鲜以外,最让人流连忘返的。

虽然它制作方法相对复杂,但是地角妈仍然乐此不疲,她们说看到大家都很喜欢吃糯米灌大肠,再繁杂的工序也是值得的。


地角佳肴种类繁多,大街小巷里隐藏着很多宝藏食肆,地角人民对美食的热爱,正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热烈。


地角的美,返璞归真

“自然宜人的地角风光”,用淳朴诠释着地角独特的魅力。

地角的海滩很美,站立在海边的沙滩上,看着大海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渔船即将出海归来,心情豁然开朗,生活的琐事烦恼也随着徐徐吹来的海风飘散。


地角,隐藏在城市里的一片宁静,用淳朴简单的地角疍家生活,诠释着它独有的魅力。

微信分享 二维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