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书院:被叫醒的浮华背影
2022-08-17 08:46:57
|
来源:南宁晚报

走在新会书院沾满历史尘埃的院落里,一边回眸它浮华的背影,一边感受它今天日新月异的变迁。

270年里,这里曾经高朋满座,有多少商贾在这里虔诚跪拜,有多少名流在这里谈笑风生;这里也曾书声飞扬,有多少天真的孩童在这里绽放笑脸。

沉睡多年的新会书院如今被一种叫粤剧的文化叫醒。当它睁开双眼,眼前已经锣鼓喧天,粤韵飞扬。

新会书院大门

当邕江畔暖暖的江风吹起涟漪圈圈,新会书院里荡漾着缓歌曼舞的戏曲声,此时此刻,已经超越了当年描写古邕州的“三元灯火照南岸,月夜花洲赋北河”的美妙境界。

一石一瓦,尽显造者之细心精明。

新会书院位于南宁市解放路 42 号。据史料记载,它是由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工商界人士集资兴建,始建于乾隆初年(1736年),道光年间重修,1949年改为冈洲小学,后又改为解放路小学。

院内走廊

南宁市原博物馆馆长黄云忠陈述,由于年代久远,对新会书院的历史了解的人已经很少。而2001年12月4日,出土于新会书院的铜香炉,对人们见证书院的历史有所帮助。当时,书院隔壁的解放路小学施工时发现了文物,考古人员赶去勘查、整理,结果发现了大约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制造的一只圆形铜香炉和一对长方体铜香炉,根据炉上的“新会书院”字样,证实这些器具为书院原摆设物件。这也是目前为止关于新会书院的“历史”最确切的记载。

新会书院其实就是商会及同乡聚会的活动场所会馆,而并非古时学子寒窗苦读的地方。只因“新会”与“会馆”两字重复,实在拗口,因此称之为新会书院。没有想到,一个书字,却也相当贴切,因为近几十年来书院也曾书声琅琅。而如今一到周末粤韵声声,更显现出南宁也有文化气息浓郁的一面。

商会及其同乡在此聚会

在解放路一带的老南宁,超过60岁的南宁人记忆里,一些历史迹象被复原。曾经在冈洲小学读小学的黄善飞记得,新会书院的第三进后侧设有关帝神像。广东人做生意爱信奉关帝,在重要的生意前后都会到关帝前祈福还愿。

80岁的老南宁林先生说道,新会书院是南宁目前唯一一座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据他爷爷辈的人们说,当年广东商人在建设会馆时的认真劲令人难以置信。所用石料,每人每天只能凿一条,不能多凿。精雕细刻的制作要求堪比世界大型企业生产流水线。而且,广东人建造书院的材料,均从广东用船运来。广西石材和木材多得很,何必如此折腾?后来南宁人才明白,广东人把材料运来,回程时从左右江龙州、田阳、都安等地买来当地的特产八角、茴油、纱纸等运回广东,做生意的人从不浪费资源可见一斑。

院内雕画

新会书院里满眼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当年富甲一方的风光依稀可见。当年和它一起撑起邕州繁华门面的崇善寺、书院街、城隍庙……已经随风消失,解放路上的新会书院用一双冷静的眼睛审视着百年的孤独,百年的荣辱兴衰。



院内景观

精雕细琢,未被历史遗忘的浮华背影。

如今要想造访新会书院,选择在非周末的时间比较合适。因为这里周末已经在进行粤剧邕剧的演出了。

邕剧、粤剧演出

演出人员

演出人员

演奏人员

演奏人员

演出服饰

新会书院整座建筑具有非常鲜明的岭南特色,为招染式硬山顶砖木结构。由内向外分前厅、中厅、后厅三座,面积800多平方米。厅与厅之间有宽敞的天井,并以两条门廊互相连接。其总体采用“三进两廊一阁”的布局,阁楼原来位于后厅右侧,但是已经被毁掉,现存的就只有三进两廊了。各屋均为巨型宪木及水磨石条做支柱,显得气势恢弘,墙有壁画,庭有碑记。

院内环境

屋内环境

大门为两扇大而厚的紫漆色木门,整个门楼大都由花岗岩料石砌成,门前上梁有人物故事的雕刻,十分精美。其建筑装饰主要集中在外墙、屋脊、栏板、门、梁等部位。工艺形式可概括为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两塑(灰塑、陶塑)一画(彩画

大门上有许多人物故事雕刻

在书院里随处可见兽头造型,象征后代兴旺发达。首进大厅上的脊饰有梅、竹、桃子、葫芦,有辟邪、吉祥如意的含义。各种装饰中还有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典故,雕刻有“牛郎织女”、“竹林七贤”等故事内容的作品随处可见。

石雕

门上有竹、梅等刻画

新会书院的立柱都是石木混用的,巨大的木圆柱都是用花岗岩底座托垫。会馆前檐(即大门口)的柱子底座,都是玲珑的四联底座,寓意通达四面、八方广进,和会馆初建的商业用途相吻合。虽然花色很多,但每一殿的砥柱都很讲究对称和谐。天井四围靠近檐口的柱子,通条都用花岗岩石柱,这些质地细腻、坚硬的石柱,比木柱更经得起风吹雨打日晒。所以,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些建筑能保存下来。

院内立柱

摆酒设筵,风光无限的前尘往事。

据解放路一带的老南宁零星的回忆,在新会书院270多年的历史中,它也曾有过风光的时候。最鼎盛的时候,新会籍人士在南宁开的店面达到60多家。新会人也曾在南宁商界雄霸一时。

逢年过节广东人汇集书院,拆除隔扇,摆酒设筵,但规定只允许男士参加。这些广东人过得最隆重的节日是清明,因为春节多数人返乡的缘故则将聚会日期改为清明。每年年底,在邕的新会籍人士都要汇集新会书院拜祭北帝。北帝就是北方真武大帝,是管水的神,当时广东新会商家做生意靠水路,因此对北帝特别景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87年和2002年,作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新会书院进行全面维修。

1987年维修后,新会书院一直作为南宁市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览场所,先后举办了数十个各种文物陈列展览。





博物展览

2000年,新会书院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会书院被列为邕剧传承基地

今日书院,盛世欢歌粤韵唱响。

新会书院经过时光的雕刻,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它不再是历史的空壳,也不是繁华都市下一个孤单而被人遗忘的背影。

城市旧有的影像成为人文历史的标杆式景物,秦淮河桨声与灯影交错,两岸的繁华与风流不会被雨打风吹去;成都的巷子里川腔吆喝成为记忆里难以磨灭的印痕,百年春熙路时至今日依旧熙熙攘攘……这些不老的景象让我们幡然醒悟,在历史的流连间见证了那么多悲喜交加,必须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让记忆刻骨铭心。

书院屏风

周末演出

院内陈设

如今,走在面貌焕然一新的新会书院,你的感动随处可寻。精选的桌椅横竖排列,井然有序;椭圆的红灯笼喜气洋洋四处悬挂;舞台背景板上鲜艳的牡丹花开国色天香;请南宁市著名书法家卢定山写的“邕州神韵”与前人在书院里留下的“紫气东来”相得益彰……南宁书法家协会主席说,当时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一气呵成完成了作品,而在他饱满的行书里,足见一个老南宁对这片热土的深爱。前些年曾担任南宁市文化局副局长的林慧超讲道,当时为了选好舞台的背景板,他们也颇费思量,在选择了竹、梅等之后,最终确定大气的国花牡丹来衬托粤剧的文化底蕴。

院内挂有卢定山的“紫气东来”题字

如今每到周末,新会书院里,生旦净末丑依次登场,上演的是南宁本地的特色戏曲节目,也让更多世人从戏里戏外读懂南宁的文化,读懂南宁的从容、淡定和大气……

观众用手机拍摄演出

周末院内观众座无虚席

演出深受老人喜爱

古建筑成为南宁鲜活的文化符号,粤曲邕剧唱出时代的强劲新声。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和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新会书院寻觅到的巧妙的结合点,一曲新的盛世欢歌正天天唱响。(李宗文/文 小红书/图)

微信分享 二维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