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汉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与“喝汤”有关……
2023-10-25 17:32:25
|
来源: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奇峰林立的大山之中,千百年前迁徙到此的汉族先民在与当地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下,形成了多元共生、独具特色的“桂系”汉族文化。

汉民共袍汤,杯碗襄盛会。在隆林汉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当属隆冬腊月里的袍汤节最具代表。

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色隆林,探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隆林汉族“吃袍汤”习俗,看高山一道曲艺欢,岁岁年年宴袍汤,感受袍汤节别具一格的节日氛围。

隆林汉族“吃袍汤”习俗

类别:民俗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八批

地域:百色 隆林

“吃袍汤”习俗又名袍汤节,隆林汉族人民最为盛大的民俗节日。每年腊月十八,十里八乡的隆林汉族人民便欢聚于一堂,杀猪割肉、制成袍汤,在欢歌笑舞中同吃“袍汤”宴,共度“袍汤”节。此外还开展山歌对唱、打鸡儿棒、打波啰等系列民间文体娱乐项目,以此增进亲友和睦,一齐迎禧接福、祈求丰年。2020年,隆林汉族“吃袍汤”习俗入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隆林汉族族群,俗称“高山汉”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地带,境内聚居着壮、汉、苗、彝、仡佬等五个民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

隆林汉族人口约为隆林县的五分之一,多为宋朝以后陆续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迁徙而来,居住在高山和大石山地区,逐渐形成隆林汉族族群,俗称“高山汉”。

隆林风光。

作为外来民族,汉族在隆林意有“客人”之称。

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之中,隆林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保持着良好的互通交流,逐渐形成有别于中原汉族的文化习俗。

其中,袍汤节可谓是最能代表隆林汉族民俗文化的活动。

族人围坐一起,共庆袍汤节。

“我们隆林这边的汉族人,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每年过袍汤节。” 隆林汉族“吃袍汤”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阮清龙告诉记者,袍汤节起源于民国时期,延绵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阮清龙在制作袍汤。

袍汤,因制作方法又称“庖”汤或“泡”汤,是取年猪身上的里脊、五花、通脊、排骨等部位与肝、肠等内脏作为原料,洗净下锅,加入青菜,一并烹煮而成的特色菜肴,味鲜汤美。

烹好的袍汤汤色清亮、味美鲜甜。

袍汤节起源  汉族先民保家为民、捍卫族域的英勇斗争之中

据隆林汉族协会考据,袍汤节起源于汉族先民保家为民、捍卫族域的英勇斗争之中。

相传,民国七年春节前夕,迁徙到隆林的汉族先民中突遭外族黑恶势力的入侵进犯。面对掠夺与杀戮,汉族先民们结盟聚义、披挂战袍,决定于腊月十八日讨伐黑恶团伙,保卫家园。

战前,为了给即将上前线的将士们提振士气,汉族乡亲在贫瘠的条件下杀猪宰肉,将大块猪肉与内脏一同洗净熬煮,制成肉汤、配以米酒,让将士们得以吃饱喝足,充沛体力。

汉族乡亲通力协作,一同制作袍汤。

“吃好袍汤,杀敌胜利。”经过几天的惨烈战斗,将士们大获全胜,成功挫败黑恶势力。

获胜归村后,将士都言“喝了肉汤,身有奇力”,于是先民们再次杀猪展席,吃肉喝汤,用欢歌载舞嘉奖将士,庆贺胜利。由此,汉族先民便将此汤称为“袍汤”,象征袍泽偕行、团结协力之意。

自此,“吃袍汤”习俗在隆林汉族中流传开来。

图为上菜。

后来,后人为了纪念先祖的英勇大义,同时激励后辈团结齐心、保卫家园,定于每年腊月十八举行纪念活动,杀猪、祭祀、煮袍汤,开展各类竞技和歌舞活动,亲友聚会,结朋交友。

袍汤节 最能代表隆林汉族民俗文化的活动

袍汤节当天还会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

每逢腊月中旬,临到袍汤节,隆林汉族人民会事先挑好8-12个月大、重达两百多公斤的本地土猪,提前一天停止喂食,使年猪排清肠道消化物。待到袍汤节当天,一早现宰。

冲洗后的年猪用麻绳将嘴巴和四肢束起放在案桌上,便于处理。

当日现杀是为了保证肉质新鲜。宰好的猪要先“去毛”,即用热水在猪身来回浇烫,待表皮烫软后用刀将猪毛刮净,反复洗净后再进行剔骨剖解。

热水烫毛后,用刀刮理猪身表面。

剖开猪身,取出内脏,择选出肉质上乘的里脊、五花、前后臀尖、排骨等部位,切成等块,置于盆中腌制。而大小肠、肝脏等部位则另外制成猪血肠等特色菜肴。

将五花肉切成肉片。

灶釜待炊宴乡闾,丰腯设斋祭先祖。杀猪腌制之后,需得经“上生”与“上熟”两次祭祀,才能进行烹煮成汤。

先是“上生”,将宰杀好的猪洗净,整只抬至灵堂前,念诵祭词并烧香上拜,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之后是“上熟”,各取猪身上每个部分中最好的一小块,过水烫熟,盛在碟中,送至供桌前再祭奠一回,以示感恩和缅怀。

取用猪身上每个部位做成“上熟”用的祭品。

祭祖后,便可开始制作袍汤。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袍汤制作需在老土灶上架起大炖锅,用柴火烧制。锅身烧热后倒入菜油,撒上八角、桂皮等香料,倒入山泉水,再放入腌制好的排骨,直至熬出醇香的骨汤。

汤水沸开后,这才将重头戏的五花肉等放入,以中火慢炖。约莫二十分钟,肉香四溢,再把内脏倒入锅中。大火再熬制五分钟,加入豆腐、豆芽,即可出锅。此时,肥肉煨至软烂,肉质鲜美多汁,袍汤便算大功告成。

烹煮至七八分熟的袍汤。

除了煮袍汤,能巧聪慧的隆林汉族人民还在袍汤节这天制作各色小吃。如将糯米催捣成糍粑,包裹上芝麻、红糖做成“粑粑”,把干辣椒面、猪骨头、生姜、五香八角等樁碎制成辣椒骨蘸水(蘸料)等等,取材于山野,返之以风味。

人们唱着山歌做粑粑。

袍汤宴毕,隆林汉族人民会聚集在空地、河边、草坪上,开展各种别具民族特点的传统活动。其中包括娱乐游戏,如打鸡儿棒、打波啰、滚铁圈等等,也有歌舞表演,如吹箫筒、吹撒喇、奏大鼓。

村民正在做波啰波啰闶游戏。

欢庆袍汤节,一般热热闹闹上1-2日。

久而久之,袍汤节的活动越见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袍汤文化,承载着隆林汉族人民非比寻常的民族认同感。

冬月寒日,橘黄的灶火发出轻快的“噼啪”声,隆林汉族群众围坐一堂,吃着“袍汤”唠家常,于欢欣的热闹中,共话团圆美满之意,以期家园安居之景。

隆林汉族人民唱着歌,为客人送上“迎客酒”。

“我们一年一度的“吃袍汤”习俗活动,让大家得以聚在一起,增进邻里情谊。”阮清龙表示:“能为这样一个和和美美的节日做出贡献,我十分满足。”阮清龙自小在隆林高山长大,每逢袍汤节便在父辈旁打下手,对高山上的汉族土地满含热爱。

随着时代发展,隆林汉族“吃袍汤”习俗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阮清龙与隆林汉族文化研究协会突破传统,大胆将现代娱乐与传统活动项目相结合,以形式多样的比赛和演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激发新鲜血液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其中,2018年、2019年举办的两届全县性大规模袍汤节活动,均获得热烈反响,为探寻“吃袍汤”习俗传承找到了一条可行之方。

隆林汉族人民十分重视后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一年一度的‘吃袍汤’习俗活动,是集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性为一身的活动,集中展示了我们地方汉族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广大汉族同胞团结进步、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追求。”隆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丽萍表示。

袍汤节成为了隆林汉族人民交流感情的社交形式。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意义与独特魅力的非遗习俗活动,隆林汉族“吃袍汤”习俗对保持当地民族凝聚力、传承优秀文化和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它联结着每一个隆林汉族人,饱含着一个民族由古到今深厚的精神财富。

微信分享 二维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