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祭祀青蛙,壮族人把它演变成正月初一的狂欢盛会
2022-11-30 09:06:43
|
来源:"方志广西”微信公众号

春节原为汉族的传统节日。秦汉后传入广西,逐渐成为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但由于民族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春节期间,各民族举行的节庆活动又各具特点。

壮族地区把青蛙叫做蚂拐,将其视为司雨神灵。红水河流域一带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等地区,蚂拐崇拜最为盛行,历史上建有约300座蚂拐社亭和数不清的蚂拐坟坡。每年正月初一,人们都要举行蚂拐祭祀活动,形成当地规模最大的民间节日。

一名小孩展示找到的“蚂拐”

蚂拐节亦称“青蛙节”“蛙婆节”,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祭蛙节日。一年一度的蚂拐节在农历的正月举行。节日多从正月初一起,节期长短因地域、年景而异。有的要在当年通过占卜来决定,常见的有三天、五天、七天、九天、十五天,最长的东兰县长江乡一带,为期整整一个月。

一名男子在“蚂拐节”上吹响牛角号

蚂拐节的活动以一个或几个村寨为单位举行。其活动分为找蚂拐、孝蚂拐、葬蚂拐三个程式。正月初一清晨,男女老少相邀为伴,三五成群击鼓(旧时用铜鼓,今多用皮鼓)到田间沟旁挖洞翻石,寻找冬眠的蚂拐。先找到蚂拐者,鸣铁炮(地炮)三响或高呼,向天地神灵和众人报捷。人们闻讯,即奔走相告,蜂拥而至,以先睹蚂拐为吉。最先找到蚂拐的人最为荣幸,以为交了大好运,并被众人推尊为“蚂拐父”或“蚂拐婿”,当年蚂拐节的活动仪式由他主持。

壮族群众在“蚂拐节”上表演节目

人们将蚂拐殓于竹筒或木制的小棺材,再将其置于纸扎花楼(俗称“神楼”或“鬼楼”)之中,送往社王庙、后稷庙或公共亭子里停棺。晚上,男女老少为蚂拐“守灵”并对歌作乐。白天,青少年抬着蚂拐花楼游村串寨,到各家各户去传唱“蚂拐歌”,祝愿主人五谷丰登,禽畜兴旺,老少平安。

东兰县长江乡一带有这样的“蚂拐歌”:“唱蚂拐了罗,走村又走坡;进村人长寿,进家喜事多……养猪猪满栏,养牛牛肥壮,养鸡鸡满笼,种谷谷满仓”。每到一户,户主鸣鞭炮迎接并送以一些米、糍粑、肉粽、红蛋、封包酬谢。游村所得的礼物叫做“福寿品”或“百家粮”。习俗认为,青少年吃了“百家粮”会聪明健壮,老年人吃了“福寿品”可增寿延年。

壮族群众在“蚂拐节”上表演节目

白天游村串寨,晚上守灵对歌,如此昼夜循环反复。各地视情况,或三天三夜,或十天半月不等。如村寨、户数多时间就长,反之则短。游村、守灵结束后,再择定日期为蚂拐举行隆重的葬礼。

葬蚂拐是整个节日的高潮。吉日时分,人们结队至田间巡游。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有的抬蚂拐花楼灵柩,有的举红、蓝、白三色旗幡,有的戴各式鬼神面具,有的敲击锣鼓、唱“蚂拐歌”、跳“蚂拐舞”。

壮族群众抬蚂拐轿入场

游田毕,将灵柩送至传统的“蛙坟坡”,掘坑安葬。下葬前,须把上年埋葬的蚂拐挖出,由师公或长者当场开棺验尸,以其颜色(主要是髋骨处)预测当年年景。如呈黑色或灰色,兆当年有晦气,雨水不调,须防灾害;呈乳白色,兆当年棉花有成,宜多种;呈黄色(一般均呈黄色),则兆当年风调雨顺,百业俱兴,大吉大利。

新葬蚂拐时,众人虔诚默立,先由“蚂拐婿”将灵柩按坐东朝西的方位入土,然后众人争相培土垒坟。坟的四周放祭品,插纸旗纸幡。至此,葬蚂拐仪式即告结束。葬毕,人们随即举行盛大的“蚂拐歌会”,彼此唱和,通夜不休。

壮族群众表演师公舞

蚂拐节起于何时,源于何因,史载不全。清以前无资料记载,民国年间修的《河池县志》和《东兰县政纪要》虽有记载,但欠详细。据壮族民间传唱的“蚂拐歌”,对蚂拐节的来源有三种大同小异的说法。

其一是东兰壮族的说法:远古时,孝子东林正为亡母虔诚守灵之时,屋外有一群蚂拐鼓噪不止。东林大怒,便用开水将它们全部浇死,不料从此蛙声断绝,天下大旱,鸟儿在河底筑巢,老鼠在潭底造窝,龙王四处寻水解渴,世间人相食。人们去问创世始祖布洛陀。布洛陀说,蚂拐是天上雷王的儿子,在人间以蛙声为号传降雨水。如今蚂拐已死,得罪雷王,故受大旱惩罚。要除此灾难,须找出蚂拐尸体,击鼓告丧,殓棺守孝,举行丧葬大礼。人们依布洛陀之言从事,果然天降甘雨,人间得救。从此,便有了蚂拐节的习俗。

壮族群众展示地牯牛活动

其二是凤山壮族的说法:天上雷王的儿子蚂拐因同情人间疾苦而得罪雷王,被贬到人间充当求雨的使者。后来蚂拐死了,人们为感谢其功德,便为它举行隆重葬礼,把它的灵魂送回天上。此后,相沿成俗。

三是天峨壮族的说法:古时某年天大旱,人们苦苦求雨,但始终无效。后经布洛陀指点,人们找来蚂拐,置于铜鼓之上,并供以“三牲”,求其鸣叫求雨,果然奏效。从此,便有一年一度祭蚂拐的习俗。

在整个蚂拐节中,始终伴随着铜鼓欢歌。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中说道,布洛陀教人打铜鼓,让雷王听到女儿青蛙的欢叫,从而知道人间的祈求。远古的壮族人,将蛙声、铜鼓声、雷声,三声合一,看成降雨的前奏。因此,祈雨是蚂拐节的核心含义,铜鼓则是重要的祈雨道具,没有它就无法呼唤蛙神,也无法举办蚂拐节。

壮族群众表演耙田犁地舞

现代的蚂拐节虽然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但蚂拐舞仍然保留至今。这个舞蹈被认为是最具广西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舞蹈者脸上和身上,涂抹一道道烟灰,装成青蛙的模样出场,动作诙谐而风趣。还有椿榔舞,它源于民间打糍粑的场面。另外,节日期间还有很多长演不衰的趣味游戏。一到晚上,人们戴着面具,敲打铜鼓,尽情欢乐。个性豁达乐观的壮族人,将蚂拐节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狂欢盛会。

壮族群众在观看舞蹈表演

2007年,蚂拐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人们对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广泛关注。如今,一年一度的蚂拐节,以独特的文化风俗吸引着各方群众前来体验。


微信分享 二维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