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
- 风土人情
一方戏台,才子佳人,身着华服,举手投足,眼波流转演绎他人千姿,叙说世间百态;戏中唱词,一字一句皆是千般情致,万缕柔肠,让人情不由己、身陷其境,这就是伴着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戏曲文化魅力。
钦州采茶戏,往上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钦州采茶戏”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采茶戏是在“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颇具地方特色。
采茶戏的乐曲欢快活跃,凄情婉转,诙谐风趣,歌舞交融,用地方语言——白话演唱,且有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式;伴奏也由原先的“木鱼”竹筒锣鼓发展到今天的多种现代乐器。
也许很多80后、90后并不陌生,在那个没有电视机和智能手机的年代,看采茶成了钦州人重要的娱乐活动。一个露天的舞台一张大红色的幕布几个拨弄乐器的阿叔一群“浓妆艳抹”的演员一群翘首以盼的观众……音乐响起,观众寂静序幕拉开,好戏上演。
这一方戏台,承载着钦州人民娱乐生活的情怀。
顾名思义,采茶戏自然与“采茶”脱不了干系。据记载,明清时期,每逢谷雨时节,在盛产茶叶的地方,如江西赣南一带,人们往往会一边采茶一边唱采茶歌,有的是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有的则是为了表达对爱情的渴望。
这时的采茶歌是还一种不受表演时空限制的民间小曲,直到灯彩(节庆、祭祀的装饰道具)的出现,使其变成了一种专业的歌舞表演,即现在的采茶戏。
钦州地处广西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茶叶的生长。钦州采茶戏约于清代乾隆(1790年)由江西传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主要以钦州白话作为表演语言,以“茶腔”为主要唱腔,几经流传和变革,已成为具有钦州地方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钦州采茶戏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遗憾的是,随着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以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钦州采茶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如今,不仅看采茶的人越来越少,演采茶的团也在不断锐减。但是,即使在这般进退两难的困境下,还是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热爱,一直坚持着这份传统文化,他们就是——钦州市采茶团。
钦州市采茶团组建于2017年,原叫钦州市采茶示范团,2019年更名为钦州市采茶团,2020年被授牌为钦州市采茶戏艺术创作基地,是目前钦州唯一一个民政系统登记在册、有专业排练场地、有固定演职员班底、有完备的灯光音响设备、能长期坚持一线演出的采茶剧团。
几年来,钦州市采茶团积极参与优秀采茶戏展演、“下基层 先锋行”惠民演出、采茶大戏苑等活动320场次,足迹遍及南宁、北海、防城港及钦州所有城区乡镇,惠及群众超过26万人次,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钦州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
除了创编和演出传统古装采茶戏,如《无意姻缘》《善恶有报》等大型采茶戏剧,钦州市采茶团还努力将现代生活融入戏曲之中,创作了如《百年成就,百年经验》等戏剧,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目前,剧团保留创编大型戏剧目3个,传统采茶剧目200个,创编采茶表演唱小剧目8个。
自成团以来,钦州市采茶团一直不遗余力地为挽救和保护钦州采茶,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积极配合市群众艺术馆开展采茶创编和表演人才培训班5次,培训学员达150人次,先后培养了黄其纯、何为谦、陈建辉等一批优秀演员。
钦州采茶戏,乃广西人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是钦州人不可磨灭的珍贵回忆。在这两百多年中,它经历了辉煌、没落和重生。事实证明,真正优秀的文化永远不会落幕。当然,除了看到采茶戏的“华丽转身”,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些一直在为这份传统文化,而默默努力和奉献的人。一声唱段,喧闹了岁月,温暖了情怀,充实了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