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大化瑶族服饰制作技艺
2022-06-05 17:17:16
|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瑶族服饰制作技艺是在瑶族布努瑶支系社会中经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发展,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点和独特价值的传统技艺。布努瑶是瑶族各支系中人口和分布面仅次于盘瑶的第二大支系,因自称“努”“布努”等且使用布努语而得名。1988年10月始成立自治县,其最显著的文化标识属县域内的布努瑶服饰。2021年最新数据显示,大化县总人口48.7万人,其中瑶族人口13.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7.52%,均为布努瑶。

布努瑶服饰从结构功能视角来划分,布努瑶服饰主要分为盛装和便装。布努瑶服饰不但特征鲜明,而且按照人体结构自上而下设计、构成合理。据《后汉书·南蛮传》史书记载,早在汉代瑶族先民便是“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着装风格;创世史诗《密洛陀》也记载,布努瑶人民着装打扮“先梳发,后结髻;先穿衣,后穿裤;衣连裙,裤花边”。大化县布努瑶服饰主要由帽子或头巾、头饰,上衣,两片裙或围裙、腰带,下裤,鞋子,以及其他配饰品等六部分构成。传统衣裤以黑色土布为主,以刺绣等工艺手法配之以多彩花边,服饰上绣有山川河流、祥禽瑞兽等图纹。

布努瑶服饰制作技艺主要包括:一是纺纱、织布技艺;二是制作染料、染布技艺;三是量体裁剪技艺;四是瑶绣技艺;主要区分于其他民族服饰是,布努瑶的瑶绣技艺,“红、黄、绿、白、黑”五色彩的运用以及服饰图纹的选取。这造就了布努瑶服饰制作技艺及其作品独特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布努瑶是瑶族的第二大支系,和瑶族主体一致,布努瑶源于古代的九黎和三苗,是从九黎部落集团及其后的三苗部落集团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其族源是多元的。地处桂西北的大化、都安、巴马等3个瑶族自治县的大石山区便是布努瑶的主要聚集地。在迁徙的过程中,布努瑶也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微信分享